随着科技的发展,试管婴儿在如今已不是什么少见的事情,我国每年约有三十万个家庭因试管婴儿技术而圆得求子梦,成为世界上每年试管婴儿生殖例数最多的国家。

  但在33年前,我国试管婴儿试验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,没谁能保证一定能克服各类风险做到些什么,在如此情况下,1988年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还是在北京诞生了,这个孩子被命名为郑萌珠。

  作为第一例试管婴儿,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诸多风险,那是什么促使郑萌珠的父母决心试管的?在试管过程中,他们又遇到了哪些困难?如今已经33岁的郑萌珠现状又是什么样的?

  这些疑问还要从33年前甘肃一对夫妻说起。

  试管生子

  左长林与郑桂珍来自甘肃礼县盐官镇,左长林是一名农民,郑桂珍是一名小学老师。

  两人婚后十分恩爱,与大多数父母一样,一直期待有一个自己的孩子,但夫妻结婚多年,始终没能如愿,这让二人十分担心,于是前往医院进行检查。

  这次检查结果并不好,郑桂珍被查出了双侧输卵管堵塞,这正是郑桂珍不孕的原因。

  在当时这个病症无法治疗,这无异于给夫妻二人生孩子的愿望判了死刑。

  但在那个年代,人们普遍认为有孩子的家庭才是一个完整的家,无论是夫妻自身对孩子的强烈渴望,还是外人的指指点点,都让两人不甘心就此认命。

  不死心的夫妻两人开始四处问医求药,期待能找到一个解决办法。

  多方问询下,夫妻两人知晓了北京一家医院正在进行不孕不育的研究——可以通过手术让患者怀上孩子。

  几经周折后,二人来到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,找到了正在试验试管婴儿的专家——张丽珠。

  张丽珠医生是国内第一批研究试管婴儿课题的专家,在这方面是权威。

  但当时因国内试管婴儿技术还不够成熟,过往12次手术都宣告失败。

  能否成功培育出试管婴儿,还是个未知数。

  即便如此,渴求孩子的夫妻二人依旧同意了这次尝试,他们太想有自己的孩子了,哪怕有一丝希望也不愿意放弃。

  就此,张丽珠医生开始了第十三次试管婴儿手术。

  现在试管婴儿技术成熟,取卵只需要在阴道B超引导下做穿刺,便可轻松提取出卵子。

  但在那时若想提取卵子,只能在排卵日时,通过外科手术在卵巢中取下卵泡。

  之后还要在体外受精,并将胚胎移植回病人体内才算完成。

  这样的手术流程复杂且相当危险。

  无论是最初为了解盆腔进行的测试手术,还是之后促排卵、取卵、体外受精、移植胚胎等一系列培育手术,都存在着诸多风险。

  幸运的是,在张丽珠医生及其团队的协作之下,各类问题都被一一解决,前期手术获得圆满成功,受精卵胚胎成功进入母体进行培育。

  张丽珠的弟子刘平医生这样形容那时的感受:“那时候我们找到一个卵都会非常高兴,最初看到成功受精的时候,我们都非常惊喜,还欢呼来着,其实那真是万里长征第一步。”

  胚胎顺利进入母体后,接下来便是等待胚胎成长,然后通过剖腹产生下孩子了。

 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,但却让张丽珠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
  刘平医生回忆道:

  “临产时因为这是全国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,有专门的记者扛着摄影仪器进行拍摄记录。张丽珠医生当时并不是很愿意,因为那时技术不如现在发达,仅能知晓腹中婴儿是否存活,却看不到具体细节,如果剖出来孩子存在什么缺陷,没法面对大家,大家都在等着迎接一件好事,但只有等揭晓了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。”

  万幸的是,这确实是一件好事。

  1988年3月10日,在摄像机的记录下,张桂珍顺利诞下了全国第一个试管婴儿。

  这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,出生时体重3.9公斤、身长52厘米。

  孩子出生后,郑桂珍不顾自身身体的虚弱,给孩子取了名:

  “按我们的讲究,孩子要有两个名字,大名就叫郑萌珠,求个萌发向上的意思,珠字用来表达对张丽珠医生的感谢。乳名我们叫她‘雍龙’,因为我们到北京第一次就是去的雍和宫,今年也正好是龙年。”

  听到婴儿的哭声后,产房外等候的父亲左长林也激动万分,面对记者,他含着泪说道;

  “我们三辈单传,一直盼着有个孩子,但是结婚这么多年了都没怀上,我女人命苦,从小没了爹娘,和爷爷一起长大,老爷子今年88了,见不到孩子,他眼睛闭不上的!现在好,我等会就给爷爷传个信去!谢谢大家,谢谢大家了!”

  郑萌珠出生后,我国首例试管婴儿成功诞生的消息成为了各大报刊的头条,医院也给与母女二人最大的照顾——安排她们住在专门的房间,并做了许多细致的检查。

  一个多月后,医护人员在确认了郑萌珠的各项指标都与寻常小孩无异后,让父母将她带回了家。

  离别时张丽珠医生抱着郑萌珠和大家拍了合照。

  健康成长

  虽是试管婴儿,但郑萌珠成长过程中,和普通孩子并无二异。

  郑萌珠的父母讲,郑萌珠很聪明,8个月时已经会喊爸爸妈妈,在1岁时就能说些简单的词句,还能记得些英语单词。

  郑萌珠身体很健康,一岁半时就能走路了,平日生病也是很少的事。

  她两岁时体重已达到12.25公斤、身高85厘米。

  平日也很活泼好动,在随访记者给她拍照时,她也一幅乐天派的样子,毫无顾忌地推着玩具车车跑来跑去。

  2006年,郑萌珠出落成大姑娘,高考考入西安的西京学院,成为一名英语系的大学生。

  20岁时,郑萌珠在生日会上唱了一曲《怒放的生命》,郑萌珠认为这首歌最能表达她的心声,能唱出生命的能量,也希望自己能继续演绎生命的光芒。

  看着生日会大屏幕上自己的出生与成长,郑萌珠眼含泪水,而前来参与的父母们也感动落泪,正是郑萌珠的诞生,重新燃起了他们心中成为父母的希望。

  郑萌珠用自身经历告诉人们,试管婴儿和常人没什么两样,他们可以健康长大,好好生活,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开开心心的生活。

猎豹截图20220331212914.jpg

  在郑萌珠成长的过程中,张丽珠医生与她依旧保持密切的联系。

  虽然出院后,郑萌珠便随父母回到甘肃,与在北京的张丽珠医生相距甚远,但距离依旧没有阻挡两人的联系。

  在张丽珠医生在世时,二人关系一直很好。

  张丽珠医生通过电话与邮件与郑萌珠及其家人沟通,十分在意郑萌珠的成长,总是问她最近学习怎样、身体还好吗、有没有长胖等待问题。

  郑萌珠也十分感激张丽珠的关心,时常告诉张丽珠自己的烦恼。

  有一次郑萌珠被人指指点点,觉得伤心,有些自卑。

  张丽珠医生知晓后,向郑萌珠讲述了当初培养她胚胎时的不容易:那时因为技术不足,运送卵泡都得靠保温桶来进行,以此避免途中失活,正是在一次次略显落后的保温桶运送卵泡下,她才得以诞生。

  知晓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后,郑萌珠再也没理会过那些闲言碎语,只是仍由别人说话:

  “别人知道我是试管婴儿后都很奇怪,常常就盯着我看,想知道哪里有不同,我就任由他们看,看久了,他们发现没什么区别后,他们也就不看了。”

  在一次采访中,郑萌珠回忆了张丽珠医生逝世前的景象,那时张丽珠医生躺在病床上,意识已经有些模糊了,但是郑萌珠去拜访时刚一进门便被认了出来,张丽珠医生嘴里还不断念叨她的名字。

  每当想起这个情景,郑萌珠都忍不住感动落泪。

  之后张丽珠医生的离世让郑萌珠悲痛万分,就像是自己的亲人离开了一样。

  母亲郑桂珍也十分感谢张丽珠医生,觉得如果没有张丽珠医生,也就不会有自己的女儿,更不会有自己这其乐融融的一家。

  她说:“张教授是特别善良的人,帮了我们这么大一件事儿,这些年,却连一个瓜子都没要过我们的。”

  郑萌珠的手机里一直存着一张经典的照片——穿着白大褂的张丽珠医生抱着刚刚出生的郑萌珠,看着怀中的她开心地笑。

  这正是当时出院时所拍的那张合照。

  每当郑萌珠想起张丽珠时,便会从钱包里拿出这张照片看一看,就好像对方还在一样。

  如今现状

  2010年,郑萌珠从西安西京学院毕业,她还是来到自己出生的医院——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工作,她称这是一种回归,医院见证了她的诞生,来此工作就和回家一样。

  被问及具体工作内容时,郑萌珠回答道:“我在档案室工作,主要负责建立病例、整理数据之类的,这也是在帮助和妈妈情况差不多的人。”

  建立病例、梳理数据、传送资料就是郑萌珠的日常工作内容,她形容自己像小蜜蜂一样,工作没那么高大上,但勤勤恳恳的工作也是在帮助大家,为医院贡献了一份力。

  因自己特别的出生方式,郑萌珠对这个行业有着很强的使命感,她希望自己能帮助更多渴望孩子的家庭:“当初别人帮助了我们一家,现在我又能再去帮助别人,这也是一种传承,对我来说,这是最好的选择。”

  除了日常工作外,郑萌珠平日闲时也会与那些想要有孩子的家庭进行交流,她常常用自己的经历开解他们的担忧,说自己也是试管婴儿,现在过去这么多年了,一值都很健康。

  有一些人甚至还误以为她是医生,想要在她手下看病接受治疗。

  当她被问及有没有觉得自己比较特别时,郑萌珠表示没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的之处:“特别吗?一点也不特别,我就是一个普通人,和大家一样,也得吃饭、生活、结婚,就挺普普通通的。”

  不过郑萌珠也调侃道:“硬说特别之处,那就是我的成长,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也有一流的医疗技术吧。”

  2019年4月15日,郑萌珠在自己出生与工作的医院待产。

  在产前接受采访时,郑萌珠说道:“其实也不是很紧张,更多的是期待的感觉。”

  上午8点34分,随着手术室内传出孩子的哭声,一个新生命就此诞生了,这是我国首例试管婴儿分娩诞生的宝宝,进一步证明了我国试管婴儿技术的成熟。

  赵杨玉医生告诉记者,孩子体重为3850克,体长52厘米,身体各项指标都很健康。

  这位医生是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首席医学家,北大本硕博毕业,在斯坦福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之后归国任职,这次首例试管婴儿分娩手术就是由她负责。

  看到孩子顺利出生,赵杨玉医生表示自己非常开心,她说道:“萌珠生了自己的孩子,我们非常高兴。我们作为见证人,见证她孩子的诞生,感觉很是幸运。母子平安,大家放心。”

  见着孩子顺利诞生,曾参与郑萌珠出生手术的现任医院主任刘平医生,也回忆了当初郑萌珠出生时的状况:“得用强壮来形容她,那时候条件真不怎么好,她能成为第一个幸运儿,算一种福分了。”

  母子平安的幸福之余,稍显遗憾的是,当初接生郑萌珠的张丽珠医生已经去世了,无法看到郑萌珠生下宝宝的情况。

  2021年,在今年刚播出的纪录片《先见之人》中,郑萌珠再次出现,她给记者展示了自己孩子的现状。

  如今孩子已经2岁,身体很健康,平日也很懂事,常常叫嚷想妈妈了。

  当郑萌珠打视频电话问她时,她却说没想妈妈,还让妈妈别担心。

  结语

  33年过去了,作为我国首例试管婴儿,郑萌珠并没有如同人们以为的那般,会出残缺或者健康类问题,面对采访时也如小时候般乐呵且自得,如今更是有了自己的孩子,并正在见证着自己孩子逐渐长大。

  当别人因她而重新鼓起诞子希望时,郑萌珠也只是表达道:“这不是我的功劳,要感谢就感谢我的第二母亲张丽珠医生吧,是她帮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,并给与了各位圆梦的机会。”

  郑萌珠是感恩的,她继承了张丽珠医生的遗志,在出生的医院里发着光热,想让那些曾与自己父母一样悲痛的家庭重新获得希望。